大众id.code_大众ID.CODE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大众id.code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1.����id.code

2.大众纯电动ID.1曝光,电动“Polo”杀进A0级车市场

3.巨人转身,ID.系列背后的大众汽车的“未来观”

大众id.code_大众ID.CODE

����id.code

       日前,最新一批工信部新车中公布了大众ID.4实车信息,大众ID.4共两款车型,分别由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国产。ID.4作为ID系列首款纯电SUV,基于大众最新的MEB平台打造,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上汽大众ID.4

       一汽-大众ID.4

       作为大众在国内的首款纯电动SUV车型,ID.4可以说是在华电动车攻势的“先锋”。而从细分市场来看,ID.4定位一款纯电动紧凑型?SUV,这也将与即将上市的特斯拉Model?Y产生一定竞争。那么,ID.4能挑战特斯拉吗?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ID.4?与?Model?Y?两款车型提前做个较量。

       特斯拉Model?Y

       三电系统

       电池方面,Model?Y搭载了与Model?3同款的21700电池组,在技术上比Model?S和X的18650电池组要更加先进一些。续航的话,在当前特斯拉中国Model?Y的预定页面中,显示其长续航版本WLTP工况续航为505公里,而Performance?高性能版续航版本为480公里。

       要知道,WLTP是全球统一的轻型车测试程序,无论是测试要求,还是测试环境相比NEDC要严格很多。折算下来,预计国产Model?Y的长续航版NEDC续航里程,可能达到630~660公里。

       相比之下,大众ID.4配备由宁德时代提供的三元里离子电池组,电量暂时未知,在WLTP工况下续航里程预计可达500公里。数据几乎和Model?Y长续航版持平。

       动力配置上,目前Model?Y并没有公布太详细的信息。从了解到,Model?Y长续航版百公里加速能达到5.1秒,而高性能版本百公里加速能达到3.7秒。大众ID.4方面,其用由大众天津公司生产的电动机(代号为EBN),额定功率70kW、最大功率150kW,新车的最高车速为160km/h。

       从续航来看,大众ID.4几乎保持了与Model?Y相同的水准,而在性能上,Model?Y无疑展示出了碾压优势。

       充电速度

       在充电时间上,根据特斯拉公布的第三代超级充电技术,最高可实现250kW的充电功率,仅需15分钟便可将电量从20%充电至80%。并且Model?3以及Model?Y都支持第三代超级充电技术。而ID.4则拥有150千瓦的快充能力,可在30分钟之内将电量充至80%。

       自动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上,大众ID.4目前尚未公布其自动驾驶信息。但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下大众ID.3,该车搭载有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Lane?Assit)、车道变更(Side?Assit)、带城市紧急制动与行人监测功能的预碰撞安全系统等功能。从功能上来说,ID.3的这些系统已经能够提供纵向和横向控制,由此推测,未来ID.3至少搭载L2级,甚至L3自动驾驶系统。

       至于Model?Y?方面,毫无疑问,该车将继续搭载特斯拉最新一代?Autopilot?3.0?硬件。最新版本的Autopilot自动驾驶系统不仅响应速度更快,而且功能更齐全,其能实现自动泊车、自动变道(即打转向灯自动变道)、自动导航驾驶(可以识别匝道)以及智能召唤(车主能远程召唤车辆自动驾驶来到自己身边)。并且,未来它还能通过OTA升级,自动识别交通信号灯和停车标志并做出反应、同时在城市街道中自动驾驶。

       车载互联系统

       车机系统同样是特斯拉的传统优势,特别是其系统升级到V10之后,在本土化上也作出一定改进,比如新增腾讯+爱奇艺应用(在海外则是Youtube+Netflix流媒体)。事实上,特斯拉作为最早使用触控大屏的车企之一,一直都没能将中控大屏幕的**功能挖掘出来,如今等来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功能,终于能让用户在等车时少玩点手机了。

       ID.4方面,其依旧没有公布其车载互联系统信息。这里我们同样参考下ID.3,其搭载的是大众集团斥巨资打造的车机系统——VW.OS?。这套系统除了简单的车机**界面,V2X?技术,乃至?FOTA?能力的融合。

       电驹小编从外媒的试驾报告了解到,大众这套车机系统在功能性和人性化上,有跨越式的进步,比现在的MIB、CNS车机强大太多。如果说,此前的大众车机系统还停留在诺基亚的“塞班”时代,那么现在大众终于使用上了“安卓”系统,智能化体验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比起特斯拉、以及一众国产厂商,依然有差距。

       早在去年12月份,一家德国媒体就曾报道,“大众ID.3目前遇到了大量软件BUG,正在为软件问题而苦苦挣扎,因此预计大众ID.3极有可能延迟3-12个月上市。”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造成ID.3这一系列BUG的核心原因,都归于初期大众在整体系统底层架构开发太过于匆忙,从而导致各个模块间经常不兼容,以至于整个系统比较卡顿。

       当然,由于上市时间更晚,未来大众ID.4量产车型在车机系统上,可能会得到进一步优化。不过,也不排除大众ID.4极有可能会像国内一些合资厂商一样,与自主品牌合作,使用国产车机系统。例如东风雪铁龙就用了上汽的斑马系统。

       车身尺寸

       由于Model?Y的车身参数还未公布,所以无法对两车的车身尺寸进行详细对比。但马斯克明确表明Model?Y的尺寸只比Model?3大10%。所以实际乘坐空间方面,Model?Y并不会太差,否则也不会提供7座布局。不过,第三排是需要进行选装的,选装价格需要近3万人民币。电驹小编认为,这个选装价格是有点贵的,如果对7座有硬性需求,完全没有必要花这个钱。

       大众ID.4的长宽高分别为4592/1852/1629mm,轴距为2765mm,提供5座模式,属于标准的紧凑型SUV。

       外观&内饰

       在看到特斯拉Model?Y这款新车时,大家应该不会觉得特别,因为它与Model?3实在有太多的相同之处。马斯克自己也曾明确地表示,Model?Y就是一款加大10%的Model?3。从轿车转变为运动型SUV,Model?Y的身材敦实了不少,外观不再那么协调,但实用性有所提升。

       相比之下,ID.4用全新的造型设计,更有新鲜感。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体现差异化,南北大众各自版本的量产车型,在设计上也有所区别。

       上汽大众ID.4?整体设计更加圆润,时尚。整车用了大面积封闭的前部格栅,能够有效减少空气阻力,进而提升续航里程。另外保险杠进气的造型比较运动,让整车有了一些力量感;

       相比上汽大众ID.4,一汽-大众ID.4外观更加运动,个性一些。新车用了与ID.3相同的设计语言,但比ID.3更加厚重,前脸大灯之间用镀铬装饰条贯穿。并且前包围下侧为蜂窝造型格栅,两侧为仿进风口装饰。车尾方面,ID.4?CROZZ用了贯穿式一体式的设计,贯穿的尾标同样配有红色光源,带来很好的整体性。

       在内饰部分,Model?Y与Model?3的设计也保持高度一致。所有重要的车辆信息,大部分的控制按键全部都集成在中控屏幕之中,整个内饰氛围看上去非常简洁。

       ID.3内饰

       ID.4内饰部分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传出,预计ID.4会借鉴ID.3的内部架构,并且配备新一代悬浮式信息**系统和以及全数字化仪表盘,走简约的风格。但电驹小编希望ID.4在内饰设计上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因为目前ID.3的内饰设计相比很多自主品牌,或者新创势力而言,确实没有太大的亮点。特别是科技感上,相比对手还有些距离。

       价格PK

       关于价格,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在上,特斯拉已经公布了售价,其中长续航版本的售价为488,000元,而Performance?高性能版为535,000元。预计最快2021年开始生产。

       大众?ID.4?方面,新车暂未公布售价信息。不过,根据大众汽车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Scott?Keogh?表示,即将上市的?ID.4?在美国市场售价约3万美元(约?21?万元)。换言之,如果未来在国内生产,其价格很有可能在25万元左右。而这个价格刚好是自主品牌,以及特斯拉触及不深的价格区间,同时也是大众传统燃油车的主要销量市场。

       如果未来国产ID.4?的价格能在25万左右这一市场区间,避开特斯拉以及自主品牌市场,对于市场竞争力而言,是有提升的。

       电驹小结:

       大众的燃油车在中国市场无疑是NO.1,基本上都是出一款火一款。但是在电动化时代,发动机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续航和智能化将成为主要战场。

       而在智能化方面,无论是软件系统开发,还是自动驾驶方面,特斯拉都走在了行业前列,这也是特斯拉能够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自主品牌相比合资品牌的主要优势之一。

       因此,大众想要像在燃油车市场一样问鼎电动车市场,继续巩固自己行业老大的位置。不仅仅需要像ID.4?这样品质好,续航高的量产车型,还需要足够优秀的软件开发实力。只不过,从其首款车型ID.3来看,大众在这方面,显然仍需努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众纯电动ID.1曝光,电动“Polo”杀进A0级车市场

       大众开发?20?万元内电动车

       继今年?9?月份在电池日上,特斯拉曾宣布,它将制造一辆小型电动汽车,配备的新电池技术,起价为?2.5?万美元后。近日报道称,大众新制定了一个?“小型纯电动汽车(BEV)”,起始售价在?2.4?万美元至?3?万美元。

       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Ralf?Brandstaetter)确认了此消息,并且透露:新的廉价电动车型将基于大众现有的“MEB-Lite”平台打造。为了遵循大众ID家族的命名规则,两款电动车新车型或被称为ID.1和ID.2。

       其中,ID.1将会将取代大众“e-Up”车型,略大一号的ID.2将取代当前的POLO车型。大众会率先推出ID.2车型,并预计将于2023年上市;大众ID.1预计将于2023年亮相,2025年投入量产。并且作为ID家族最小的车型,大众ID.1还将提供各种衍生车型,包括ID.1?Crozz跨界版和e-Roomzz?MPV版。据Autocar透露,这两款车型补贴前售价区间为1.78万-2.2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5.65万-19.52万元)。此外,出于成本考虑,大众为两款车型配备磷酸铁锂电池。

       国产特斯拉Model?Y获批在中国销售

       11月30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0年第12批)》,共收录265款车型,其中包括国产特斯拉Model?Y。此外,该车型还被纳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这意味着国产特斯拉Model?Y已具备上市销售资格。目前特斯拉中国已经开始接受Model?Y预订,最快将在2021年开始生产。

       打脸太快!特斯拉因前悬挂问题被调查

       “甩锅”中国车主一个月后,特斯拉的前悬架问题也被美国相关监管机构盯上了。当地时间11月27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因前悬架安全问题,已对11.5万辆?特斯拉MODEL?S?和Model?X展开调查,包括2015-2017款Model?S和2016-2017款Model?X车型。

       NHTSA表示,此前曾接到43起针对特斯拉左、右前悬架上连杆出现故障的投诉。其中,32起投诉涉及低速停车操作时发生故障,11起投诉称故障发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此外,NHTSA表示,有8起投诉可能涉及悬架故障,但尚未通过照片或服务记录予以确认。

       上汽阿里联手创“智己”

       11月26日,在上海中心,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三方合资的高端纯电汽车品牌“智己汽车”正式签约,首轮融资达到100亿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成为新造车里,首轮融资就达到100亿元的项目。这项斥资百亿的项目完全脱离传统国企模式,用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模式,将结合业务拓展引入更多社会资本。

       斑马公关负责人表示,“智己汽车”是集团层面的合作,上汽与阿里将成立一个新的公司,斑马将提供车联网业务支持。目前,智己汽车项目成员超200人,其中一半来自上汽集团内部,预计年底总人数达到300人。按照规划,智己汽车的首款车将是一款轿车,新车今年年底在黑河进行冬季测试,明年上路;除轿车之外,该项目还规划了SUV和概念车等。

       新规:车企不能以?OTA?代替?“召回”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通知提出,国家市场质量监督管理总局要求车企使用?OTA?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以及使用?OTA?消除车辆缺陷、实施召回的,需要备案。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部主任肖凌云曾指出,“虽然我们鼓励企业用?OTA?的方式实施召回,但不能用?OTA?的方式逃避召回,或者替代召回。OTA?只是召回的一种技术服务方式,不等同于召回,更不能代替召回。且不管企业是以?OTA?作为召回措施还是技术服务活动,都要履行备案的义务。”

       2021年新能源车将补贴375亿元

       由国家财务部获悉,国家财务部已于日前发布《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第一批)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据附件显示,2021年共安排新能源汽车补贴375.8529亿元,其中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156.89亿元,占比41.74%;2016-2018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218.96亿元,包含2016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11.62亿元,2017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63.63亿元,2018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143.72亿元。

       据了解,2020年财政部下达的各省市区的2015-2018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预拨112.5766亿元,其中包含符合要求的高效电机产品推广和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广,而此次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目标为符合要求的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和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广,2021年补贴总额相当于2020年补贴总额的3.34倍。

       马自达因“落后”而排名第一?

       日前,《消费者报告》发布年度最新汽车可靠性调查,与以往相比,本年度变化较大,马自达首超丰田登上榜首,福特、林肯、MINI等品牌出现下滑,而大众和特斯拉也进入倒数行列。据悉,此次调查数据都是在2020年内收集的。《消费者报告》排名反映了该杂志对2021年车型可靠性的预测,该预测基于对300,000多名车主报告的最新汽车性能数据的评估。并向受访者询问他们的车辆在过去12个月内遇到的问题,因此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具体来看,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名被日系品牌包揽,排名依次为马自达、丰田以及雷克萨斯。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马自达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榜首位置,其得分为83。《消费者报告》称马自达在重新设计其车辆时并没有太大改变,这使得其车辆由于新技术而遭受意想不到的缺陷的可能性较小。例如,马自达是唯一一家推出不带触摸屏的新车型的制造商。

       华为再重申不造车!

       11月25日,华为心声社区流传出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确认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和消费者业务整合的方案,并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奔驰与吉利携手打造奢华网约车

       12月1日,杭州,中国首个由中外两家世界500强整车制造商转型出行服务商合资打造的互联网高品质出行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品质?出行|耀出行在正式上线即将满一周年之际,在总部杭州隆重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媒体发布会。吉利科技集团总裁、耀出行董事长刘金良,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Tolga欧拓嘉,耀出行CEO顾涛、CFO?Brian?Evon、COO首席运营官杨广等领导嘉宾及战略合作伙伴高层代表共同出席活动。

       发布会上,耀出行宣布与顶级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卓越服务实验室”启动合作,商业实践链接学术殿堂,进一步探索卓越服务真谛;并与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国际酒店管理名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等十余家战略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共创高品质出行服务生态圈。为激励卓越服务的一线代表——出行管家不断磨砺专业技能、提升服务品质,会上还对耀出行六大运营城市的优秀管家代表进行了颁奖表彰。

       LG化学电池业务正式独立

       12月1日,LG新能源(LG?Energy?Solution)正式成立。原LG化学电池事业本部总裁金钟现出任公司CEO。此前,LG化学10月底曾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批准通过了分拆汽车电池业务、成立新公司的。

       LG新能源预计今年销售额为13兆韩元(约合人民币772.67亿元),在2024年实现销售额30兆韩元(约合人民币1783.03亿元)以上,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方案提供商。同时,?LG新能源正在构建全球化经营体系,全球共2.2万名员工,在韩国梧仓、美国密歇根、中国南京、波兰弗罗茨瓦夫设有生产基地,并在韩国大田,美国特洛伊,中国南京,德国法兰克福运营技术研发中心。

       五菱签了个大单

       12月1日,车好多集团旗下的毛豆新车与上汽通用五菱在广西柳州签署20亿元购车订单合作协议,折算购车辆总数超过3万台,涉及上汽通用五菱旗下五菱、宝骏、新宝骏品牌的10余款车型。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挖掘下沉市场汽车消费潜力,努力让更多的消费者以低门槛的方式提前开上新车。

       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沈云啸表示,作为始终紧跟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企业,上汽通用五菱旗下五菱、宝骏、新宝骏品牌产品类型多样,覆盖用户不同类型的使用场景,收获了超过2200万用户的认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除了生产“人民需要”的汽车外,上汽通用五菱还勇于开拓销售网络,积极加深与汽车新零售平台毛豆新车的合作,“希望借助毛豆新车的低门槛和渠道下沉优势,能让更多的人用得起车,跑得上致富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巨人转身,ID.系列背后的大众汽车的“未来观”

       新能源小车(包括A0级车型、A00级车型)近年来销量飞速上涨,先后诞生了几款现象级车型。2022年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海豚、奇瑞的大小蚂蚁,以及今年刚刚上市的熊猫mini。2021年比亚迪推出A0级的海豚,2022年全年销量突破20万辆大关,在尝到甜头后比亚迪还将推出另一款小车——海鸥;五菱在宏光MINI EV的爆红之后,为巩固市场,又拿出了更高一级的五菱缤果、五菱Nano EV。

       从2015年奇瑞QQ的起势、到2017-2018年被SUV车冲击的落寞;再到如今又风潮再起,小型电动车细分市场因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而重现生机。与此同时,00后Z世代消费者的崛起也为小型车市场的成长出了一把力。

       对于大众汽车来说电气化的转型注定会牺牲掉部分燃油车型,要想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继续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就需要释放足够的电动车产能,这也是大众很多“老旧”燃油车型都传停产的原因。为了尽快在电气化市场完善产品矩阵,大众的ID.家族在向中高端电动市场延伸的同时,也开始将电动产品进行市场下沉,比如这款入门级纯电动车型ID.1,就是电动版“Polo”的接力者。

       大众ID.1将于2025年推出,该车将基于MEB Entry平台打造,其尺寸和大众Polo接近,售价约合人民币14.2万元,预计最早于2026-2027年上市。。大众ID.1预计将在西班牙MEB Entry工厂生产。三年后才能迎来大众ID.1,这个市场节奏并不占据优势,现在汽车电气化技术日新月异,三年的时间足够同级产品完成数次蜕变,届时ID.1若是没有拿出对等的产品力,即便是有着大众光环的加持,想要脱颖而出也并非易事。

       对比之前推出的ID系列,ID.1是迄今为止最小、最实惠的大众纯电动汽车,该车型也将成为大众汽车未来3年内推出的10款纯电动汽车之一,国产后将与比亚迪海豚进行竞争。ID.1虽然是一款两厢小型车,但在造型上并没有用LIFE概念车的设计风格,而是最大程度还原了ID.3的设计布局,俨然就是缩小版ID.3。和ID.4相同的前包围设计,雾灯区域是精致的镂空网状结构,极具辨识度。网上对这种设计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众套娃延续到新能源时代了”。动力方面,ID.4为了差异化标定,或将用前置电机的前驱结构,最大功率有望达到234马力,峰值扭矩290牛·米,零百加速6.9秒,续航里程应该在402km左右。

       大众要退出ID.1的消息一出,迅速在中国汽车市场引发一片涟漪。毕竟在合资车高速发展时期,大众等头部品牌往往将产品线集中于中高端市场。但随着新能源风口的崛起,消费者购车不再盲目迷信合资品牌,传统车企引以为傲的“三大件”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也不再是必不可少。如何迅速适应变化中的市场,成了摆在众多传统车企面前的一道难题。此次大众切入小型车领域,或许正是这个老牌车企俯下身子、倾听消费者心声的证明。

       大众目前在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弱势地位。大众ID.1虽然被认为是Polo的平替品,但售价却要比后者高出不少,和自主同级竞品相比,在定价方面并不占太大优势。所以要想后来者居上,大众ID.1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022年,燃油A级车销量变化明显。从同比增速看,A00级车型和A0级车型呈现快速萎缩的趋势,大众POLO、本田飞度等老牌小型车销量均受到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风潮也在逐渐模糊A0级车型和A00级车型之间的界限。在价位上,微型车为谋求品牌上升正在逐渐上探,多款微型车价位也来到了10万元区间;在用途上,续航往往不超过400km的小型车们共同承担着家庭代步、城市出行的重任。

       价位集中于10万元-15万元区间的纯电小型车或将迎来发展契机,成为年轻一代入门级用户的首选。”“发展像是一个循环。曾经燃油A0级小车因为空间配置够大、油耗低、价格便宜,吸引了众多用户。后来它的市场份额因为人们消费升级而逐渐萎缩,豪华车市场不断上涨。”他补充道,“到了新能源时期也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买菜车市场饱和了,开始买家用代步车,这一市场再饱和了,开始又追求豪华车。”

       随着这些车型的全面推出,新一轮的“厮杀”即将开始。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市独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懂车快报 东镭

        电动化和智能化,不仅是未来 汽车 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带来 汽车 产品和技术的一次变革。在传统 汽车 巨头中,大众 汽车 对于未来无疑显得更为激进。在“2025年成为全球电动 汽车 市场领导者”目标的背后,大众正在加速推进在新能源和智能 汽车 领域的布局。

        基于MEB纯电动平台打造的ID.系列车型,不仅在设计语言上和以往的大众品牌燃油车有显著不同,车辆在电子电气架构到人车交互系统等方面的差异化技术解决方案,也让我们得以了解这家传统 汽车 巨头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对于用户和产品的理解与思考。本期《庖丁解车》,就通过大众ID.系列车型,为你剖析这家 汽车 巨头的“未来观”。

        电动 汽车 ,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也绝非一蹴而就,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电动车而言,里程焦虑都将是影响用户用车的核心痛点之一。

        大众 汽车 主要通过三个维度解决里程焦虑问题。首先,是通过大容量高密度电池包保证车辆有较长的基础续航里程,这是破解用户里程焦虑的基础。 以ID.4和ID.6车型为例,最大84.8千瓦时容量的三元锂电池包,能够为车辆带来最高超过550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

        与此同时,大众用了多项技术提升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性。电池包的壳体和框架均为铝合金结构,并配有底部护板,可以有效防止磕碰或碎石冲击对电池模组的伤害。电池壳体表面有贴绝缘膜,既能起到一定的绝缘作用,也可以防止壳体在极端环境下的污染腐蚀。通过独立的液冷循环回路,车辆能够控制电芯温度保持在 2摄氏度温差范围内,在-30-55摄氏度的环境温度内保证电池性能。

        其次,基础续航里程再长,如果不能告诉用户当前准确的剩余里程,车辆行驶中的不确定性仍然会不断放大用户的里程焦虑。因此,一套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以及能够精准匹配用户驾驶习惯和道路条件的续航算法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ID.4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际工况和用户驾驶习惯,结合电池剩余电量实时计算续航里程,并在仪表盘上实时更新,最大程度让用户“所见即所得”,心里有数。

        最后,是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补能措施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技术来实现。一方面,是用直流超快充系统,提升单位时间的车辆补能效率。 同样以配装84.8千瓦时电池的ID.4和ID.6车型为例,车辆可用7千瓦交流电充电,或利用功率达100千瓦的高速直流电充电,在45分钟内从0充至80%的电量。

        另一方面,则是加速充电设施布局,提升单位空间范围内的补能设施数量。 为了解决用户在充电过程中的痛点,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大众 汽车 正在通过其合资企业开迈斯建造专属的充电设施。

        根据,大众 汽车 到今年年底将在国内建立超过500个超级充电站和超过6000个充电桩,实现对国内8个重点城市的完全覆盖,并在2025年之前实现充电桩数量17000个以上,覆盖绝大多数国内城市。

        智能化的背景下, 汽车 从单纯的出行工具逐渐成为移动出行服务平台,如何在人与车之间建立更加自然、高效的交互关系,考验着每个 汽车 厂家。

        什么是好的人车交互方式?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驾车过程中会遇到各类场景,而合适的人车交互,是针对具体场景而言最自然、最便捷的那种方式,它也许是按键,也许是语音,也许是手势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度依赖任何一种交互方式,并将其作用夸大,其实都并不利于用户体验的改善。

        在大众ID.系列上,车型设计师不仅保留了传统物理按键,通过技术升级优化了触控、语音的体验,更进一步构建了多元化的人车交互体系,而灯光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以ID.4车型为例,IQ.Light自适应调节远光照明系统,通过左右各11颗LED矩阵远光灯珠实现动态远光功能,夜晚在路上行驶时远光灯不但不会晃到其他车辆,同时还可以照亮周围黑暗的环境。通过颇具仪式感的点亮效果,实现车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当用户携钥匙靠近车辆时,车灯会自动地由下往上旋转闪烁,以迎接驾驶者的到来。

        而在车内,除基本的按键、触控和语音交互外,灯光同样在人车交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ID. Light光语系统以一组位于仪表台方向的灯带,与车内乘客进行交互。通过不同颜色和点亮效果的灯光,ID.Ligh系统不仅能够提醒用户转弯、前方有碰撞危险、来电接听等关键信息,也能在充电、语音互动等场景中体现更多交互感。

        科技 如何更好地为用户驾车提供助力?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同样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看,一项并不成熟的技术,也许能在特定场合下让人感到惊喜,但对于提升总体体验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甚至会起到反效果。因此,即使对于一款主打智能的电动车来说,厂家也必须谨慎而克制地使用“技术”这把双刃剑。

        而对大众 汽车 而言,它似乎更希望强调一项技术在实际场景中能解决用户什么需求,让合适的功能在用户需要时以相对自然的方式出现。

        在这方面,AR-HUD很具有代表性。ID.4车型上用了同级车少有的AR-HUD,能够将行车信息及路况导航信息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与前方道路视觉融合。这样的不仅视觉效果炫酷,更让驾驶员避免在复杂路况下由于对导航路线不熟悉而绕路的情况。与此同时,驾驶员只需正视前方即可获得驾驶信息,而无需随时查看中控屏幕,也让行车变得更加安全。

        为防止过多信息对驾驶员造成干扰,ID.4的AR HUD将车速、限速等信息投射在驾驶员前方2.5米视野处,而将导航信息、驾驶信息等投射于驾驶员前方10米视野处,从而保障驾驶员的使用体验和行车安全。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用户使用的核心痛点,让驾车出行变得更加安全,便捷,是 汽车 进化的核心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透过ID.系列车型,不仅让我们更充分了解大众 汽车 在面向未来竞争时的战略选择,也能给 汽车 行业带来更多借鉴和参考。

       好了,今天关于“大众id.code”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大众id.code”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