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汽车发展规划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专用汽车发展规划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专用汽车发展规划的话题。

1.西安提出2030年汽车全面电动化 2025年个人购车新能源占比50%

2.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是啥

3.汽车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怎样?

4.重型载货汽车的发展分析

专用汽车发展规划

西安提出2030年汽车全面电动化 2025年个人购车新能源占比50%

       易车讯 近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内容显示,计划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注册个人购置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0%左右,到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以下是意见原文。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工信部联通装〔2020〕159号)、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改产业〔2020〕202号)等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加快构筑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自主培育和引进合作并重,强化整车整机带动、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产业基础高端化;依托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培育聚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实现“一跃升四突破”:

       (一)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制造业的40%以上,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二)核心竞争力提升取得新突破。整车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千瓦时/百公里,市场推广规模全国领先。

       (三)关键领域发展取得新突破。高级别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深入融合发展。

       (四)品牌培育打造取得新突破。培育国际、国内知名的汽车品牌,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市场认可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多元化的西安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

       (五)绿色交通体系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提高,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万辆左右;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提升重载货车、工程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力争到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新能源汽车迭代升级。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汽车等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多技术路线并重,实现乘用车、商用车及专用车全系列多元化发展。

       (二)提高产业链稳定性竞争力。着力构建安全可控、层级合理、供给全市、配套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以整车需求为牵引,做强动力电池,做大电机、电控,破解“卡脖子”瓶颈及短板弱项,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三)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进全市汽车电动化,持续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定相关标准和完善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壮大整车规模

       1.扩大新能源乘用车领先优势。大力支持比亚迪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比亚迪发挥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品牌领先、市场领先优势,支持企业DM-I超级混动和纯电动并行发展,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依托现有基础,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品牌和造车新势力,进一步扩大全市新能源汽车产能。鼓励支持西安吉利加大研发投入,及时推出更多性能优异、性价比高的车型产品,抢占市场,充分释能。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乘用车基本形成高、中、低端全覆盖,纯电动与混合动力多路线,轿车和SUV全系列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投资局)

       2.推动新能源载货车规模化量产。鼓励支持陕汽、比亚迪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加大纯电动、氢燃料、无人驾驶重卡的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针对不同用途、不同工况、不同需求,丰富系列、拓展车型、加快推广。支持专用车企业针对电动汽车特点,做好现有产品升级换代,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制上市,做专做精新能源专用车。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载货车实现多技术路线并举、产品系列全覆盖、产销规模行业领先。(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加快新能源客车投产释放产能。支持比亚迪纯电动客车基地充分释放产能,依托品牌优势、营销渠道,丰富客车品种,实行定制化生产,进一步扩大产销规模。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以公交、旅游观光车、通勤车等市场为重点,研发生产适应城市和农村不同使用条件、耐用、经济的城镇客车系列产品,激发现有客车企业的发展潜力,大力培育特色客车自主品牌,不断做大新能源客车制造产业规模。(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二)贯通产业链供应链

       1.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推动比亚迪、三星环新等企业持续放量和提产扩能,加快比亚迪刀片等新型动力电池、北汽双园等高端动力电池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汽车动力电池形成配套西安、供应全国,产销规模居全国前列的发展格局。(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投资局、市发改委)

       2.培育拓展产业链体系。围绕整车需求牵引,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导、园区承载,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三电”核心部件企业,以及车联网、车规级芯片、汽车电子电器等关键核心部件企业,补齐短板弱项,形成自主可控、层级合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配合单位:市投资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构建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区域,持续强化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优化园区“软硬件”实力,创新入园政策,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通过整车带动、服务吸引,力促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聚集发展,打造1—2个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投资局)

       (三)强化突破关键领域

       1.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作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和推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企业跨界协同、跨领域融合。发挥全市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支持高校、企业、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联合攻关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研发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应用,支持西咸新区、高新区、航天基地等区域,率先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和测试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配合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航天基地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

       2.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高校科研机构、汽车企业以及制氢运氢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重点推进燃料电池电堆、超临界水蒸气制氢等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产业化应用。支持推动陕汽等整车企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试验、适应性改进,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发区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示范,探索研究市场运营商业模式,加快产业化步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

       3.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合攻关,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瓶颈技术,突破整车控制、车身轻量化、电动汽车底盘、动力电池设计、电池正负极材料、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智能驾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起草,引领行业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

       (四)突出产业市场拓展

       1.推动公共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巩固公交车电动化成果,加快出租车、网约车全面电动化进程,加强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采购需求管理,鼓励其带头使用和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稳步提升驾校和考试车辆、物流配送、环卫、工程建设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2021年起,新投运的绿色物流转运中心城市配送转运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车;2022年起,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到2024年,现存非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基本完成淘汰或退出;到2028年,非纯电动网约车全部完成退出。鼓励渣土车、环卫车等电动化,2022年底前争取向市场投放1000辆小型电动建筑垃圾运输车;力争到2025年,渣土、环卫(中小型)、搅拌、城市客运、景区、通勤、物流、驾校和考试等车辆实行电动化替代。(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机关事务中心、市国资委、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文化旅游局、西安城投集团;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鼓励私人领域推广使用。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停车便利、不限行、充电桩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整车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宣传力度,普及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知识,进一步加大渠道建设和促销力度、开展“以旧换新”等模式,让利消费者,促进私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健全市场流通机制,鼓励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交易并完善鉴定评估机构,不断壮大交易份额。到2025年,私人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力争全市新增注册个人购置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0%左右。(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西安市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按照适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原则,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鼓励融资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覆盖全市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需求。到2022年,全市新建成投运集中式充电场站200个、充电桩10000根。力争到2025年建成投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350个、充电桩20000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强化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监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做好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支持制定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安全检测标准,逐步推动动力电池针刺试验等综合测试工作。加强新能源汽车报废回收管理,督促指导有资质的回收拆解企业做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大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和故障应急处置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消防、救灾和人员疏散等重大应急事故。(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汽车产业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市级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负其职,协同推进,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全市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汽车专项资金向我市汽车项目倾斜支持。用活、用足先进制造业强市等相关政策,继续兑现落实现行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补贴政策,实施三环内新能源物流车不限行等差异化交通管理措施,研究制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鼓励银行、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并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

       (三)强化人才保障。依托我市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交通运输学院、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培训基地,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发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作用,探索“订单式”人才培训机制,对操作人员加强针对性技能培训。

       (四)严格督导考核。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完善督查督办举措。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制定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将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是啥

       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成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我国正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国家多次出台配套政策标准推动行业发展,当前中国智能汽车数量超千万辆;推动智能汽车发展需要提升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水平,试点城市先行发展发挥领头作用。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数量有望达2800万辆。

       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成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我国正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根据发改委于2020年2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整体而言,智能汽车是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处于协同式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阶段;到2025年之后将处于智慧出行阶段。

国家多次出台配套政策标准推动行业发展

       智能汽车是汽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国家也多次出台配套政策标准推动行业发展。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将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到2025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持续增加,到2025年达50%;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50%。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构建形成综合统一、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

中国智能汽车数量超千万辆

       对于当前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情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汽车销量为2531.1万辆,同比下降1.78%。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随着智能网联新车型的加速投放市场及潜在消费者对于智能网联认可度的提升,智能网联新车市场渗透率还将进一步提升,2020年渗透率将达到51.6%,经过测算,到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量超千万辆,约为1306万辆。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加速发阶段。

试点城市先行发展发挥领头作用

       推动智能汽车发展需要提升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水平,2021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发挥领头作用,推进引领全国的智能汽车示范应用和试点运营。

       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应用试点暂行规定》、《北京市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应用试点申请指南》等政策,规范智能汽车发展;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打造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实现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试点。

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数量有望达2800万辆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国家发改委预计,2025年中国的智能汽车渗透率达82%,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2030年将达到95%,约为380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中国将在2020至2025年间实现低速驾驶和停车场景下的自动驾驶;2025至2030年间实现更多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2035年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由此,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车市场。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汽车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怎样?

       近日,在两会上,生态环保部部长曾代表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生态环保。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约200%。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今天,边肖汽车将为朋友们分享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简介

       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是指以新动力系统和新能源驱动的汽车的发展愿景。新能源合作伙伴需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内燃机为关键动力系统,综合工况下的油耗优于下一环节的目标值。发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旨在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缓解燃料供需矛盾,缩短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技术进步和汽车产业优化升级。

       汽车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发展,推进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改造。坚持统筹兼顾,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节能汽车,推动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规格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产业培育期间,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集聚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行业成熟后,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驱动和响应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节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坚持培育产业与强化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箱等产业链加速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充电设施、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做好营销、售后服务、电池回收等工作,通过发展变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新能源产业规划的重点任务

       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系数和可靠性研究及轻量化设计,加快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调节、检验设备开发,研制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部件、总成标准化、系列化;推进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部署,重点研究高比能量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制、电动转向、电动刹车等电动附件研发。燃料电池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加大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力度。

       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升汽车燃料合理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混合动力技术研究为重点,发展专用混合动力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直喷、均质燃烧、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调节技术的研发;支持商用车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箱、双离合自动变速箱、自动调节机械变速箱的开发;突破低阻件、轻量化材料、激光拼焊等技术,大幅提升小排量发动机技术水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高效调控技术研究。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点研发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与行业共享相关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一批国际先进的工程平台,发展一批由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分享,小汽车系列由朋友们从三个方面分享,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介绍、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那么,看完车系的分享,朋友们对车系的分享基本了解多少呢?希望车系的分享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好了,汽车系列的分享今天结束了。下次见!

       百万购车补贴

重型载货汽车的发展分析

       一、国内汽车增长快潜力巨大,乘用车市场仍将继续扩大

       1、按照目前的一个大环境来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加速发展的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国家也将继续出台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加之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的汽车需求增加,预计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将逐步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1、我国给大家的一个印象是汽车制造大国,不过近年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知名汽车企业逐渐涌现,汽车生产核心技术和新技术逐渐为国内企业所掌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已经具备了向汽车制造国转变的基础

       三、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发展主要方向

       1、我国汽车保有量大幅上升,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受益于节能环保政策的推出,未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行业将是新的投资增长点,也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四、我国汽车市场在全球地位越来越突出

       1、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逐年增加,我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发生实质性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比重越来越高;中国成为其利润的重要来源地和增长地,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决策机制将产生显著影响。跨国公司将会从产品研发开始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未来还将针对中国市场专门开发新型汽车产品。

       知识延展

       一、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二、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2015年9月29日,国家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强调,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 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三、2015年10月25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发布公告称,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向所有通过资格审核的申请人直接配置。

       四、2016年2月16日,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2016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61万辆,同比增长144%。

       1 国产重型载货汽车市场状况

       1.1

       随着重型车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参与竞争者不断增加,而且这些企业者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技术实力,推出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这迫使业内主力生产企业不断推出新款车型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

       从发展趋势上看,重型车向大吨位方向发展。载重10t以上重型车市场份额迅速扩大,载重10t以下重型车市场份额明显缩小。市场上最受青睐的15t以上重型车市场争夺战主要集在中国重汽、重庆重汽和陕汽3家之间。大吨位重型车和自卸、牵引车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在行业中所占比例继续进一步提高。

       中、高档重型车开始受到市场追棒。如东风配置大功率康明斯发动机、襄樊车桥及变速箱、日产驾驶室的20t重卡备受市场青睐。重型车市场对高档车的需求趋势走强。承载能力强、大功率和驾驶舒适的重型汽车已逐渐成为业内主力企业新产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快速修建,运输市场对重型车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快速安全的先进车型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原技术相对落后的国产运输车已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物流运输的需要。与其它车种相比,国家基础建设、重点行业和部门对重型车需求量很大,要求很高。

       1.2

       近几年来,重型车已成为汽车特别是载货车产销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供求关系变化的市场刺激下,在重型汽车旺销的市场利益驱动下,特别是随着国有资产从传统运输产业中的逐步退出,使得重型汽车市场从较为集中走向分化散发--原有一汽、东风和重汽三分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一大批原非重型汽车生产企业的中小主机厂甚至跨行业企业纷纷看好重型车市场发展前景,相继加盟重型汽车市场竞争行列,形成群雄四起、各据一方的发展局面。目前,国产重型车市场集中度主要在一汽和东风的产品上。

       加入WTO后,国内重型车市场已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一部分,成为国际市场的竞争热区。面对国内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和竞争的加剧,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国内几家主要的重型车生产企业今年加快了与国外汽车制造商合资合作的步伐,加快技术引进。随着国内重型车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会有更多企业与资本进入重型车行业。

       然而,毕竟总体重型车市场供大于求,眼下俏销的品种正被强大的产能所弥补。有关专家提醒,重型车项目的发展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将造成巨大损失。

       2 国内重型卡车技术发展

       2.1 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

       在15t以上的重卡市场中,预计2003年全国会有4~5万辆的市场。对高科技重卡,国内的企业更多的是跟踪市场需求,与市场需求结合得更紧密一些。当然,也表现出在某些地方的超前量要小一些。国外一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与之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重卡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国家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国内重型卡车企业很快会缩短这种差距。

       在这块市场上,中国重汽集团的销量最大,2003年中国重汽预计销量可达到2.5万辆。为了始终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重汽正在加大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新产品的开发步伐。2002年底,重汽推出了斯太尔王,率先拉开了用当代重卡设计理念提升斯太尔形象的序幕。2003年重汽又推出了斯太尔王系列的细化产品6×2牵引车。

       陕西重汽也在加大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力度。德龙F2000新品是陕重汽2003年推出的一款豪华重型汽车,是陕重汽与德国MAN公司研制开发的,代表着目前国内重卡的最高境界。该车加装的人体工程座椅和280~420马力宽系列发动机。陕重汽在产品的发展上提出了三最、四个平台策略。三最即向社会奉献最有价值产品,为经销商创造最大商机,为用户提供最大利润;四个平台即通过合资合作,形成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重型汽车平台;在原斯太尔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提升后的斯太尔改进型产品平台;斯太尔的标准型平台;陕汽的下延型平台。陕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方红卫认为:5年也许用不到5年,国内重型卡车企业就会在此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总之,这两年我国商用车中的重卡车型的技术含量飞快提高,虽然距真正意义上同时达到高速、高完好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科技5项指标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种发展趋势国内已经出现。因此,未来5年,在中国市场上重卡的竞争也会像轿车一样白热化。

       2.2众企业的产品攻略

       虽然近两年国内重卡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销连年翻番,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产品的差距。尽管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低成本的经济型重卡充斥市场,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长期走好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会发生转移,性价比、产出率将取代现在只是比价格的做法。因此,只有坚持技术引领销售的企业才会笑到最后。现在国内企业在产品方面主要通过下面提到的前两法改进产品,而缺少建立高档重型车技术平台的实力。

       2.2.1 改进型产品策略

       通过局部的改进,借以打开市场。通常的做法是加装一些配置,把着眼点放在一两个局部上,短期内会对产品销售有一定的促进。

       2.2.2 换代型产品策略

       目标是猎取市场先机,寻找出产品新的增长点。主要根据对目标市场细分,结合市场需求特征的早期变化,参考国家政策,开发出新的产品。通常的做法是改变大的总成,通过较大的视觉差来制造卖点。各厂家对驾驶室的变化可以说新招迭出,目前反响不错。

       2.2.3 建立高档重型车技术平台

       为了适应全球零部件采购趋势,降低成本,获取半挂牵引车技术上的制高点,通过引进国外一流技术来缩短与国外品牌的技术差距。当前国内制造商的市场营销理念较为落后,市场行为基本上是停留在生产型的营销阶段,仅仅注重产品、服务的质量,缺乏市场需求的敏锐性、洞察力。

       我国的重型车企业,在构建高技术水平的中重型载货汽车平台方面,必须通过技术引进、联合开发、合资生产、自主开发等多种形式,把平台布置、匹配和主要总成(驾驶室、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构筑平台时,要考虑到模块化问题,使产品改进和换代更方便。在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发系列产品。

       3 国产专用车市场发展

       目前,国产中档、技术含量较低的专用车,已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高新技术含量专用车尚有缺口,市场供给能力不足。

       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专用汽车需求也有很大出入。其中,对自卸车、厢式运输车、牵引半挂车的需求达数万辆以上,但是对其他大多数专用汽车的年需求量一般仅为数千辆,有的只有几十辆甚至几辆。这些需求量小的专用汽车真正体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而且绝大部分是专用性更强、技术含量更高的专用车产品。

       由于许多行业对相关专用汽车技术性能的要求很高,而国内大部分专用车企业开发能力较弱,市场供给能力不足,致使市场需求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来满足,如机场专用摆渡车、高速公路维护管理专用车、高级医疗急救车等。

       即使是需求量很大的专用车,如运输煤炭、散装粮食、电器产品、玻璃器皿的专用车,对其技术含量和水平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除要求安全性高、封闭性、减振性好之外,还要求产品具备系列化、附加值高等特点。如运钞车,国内市场虽然需求量很大(年需近万辆),但国内企业的产品却很少有能达到C级防弹要求。

       由于市场对专用车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一些高新技术开始在专用汽车上得到应用,一些能够满足特殊功能要求的专用车底盘被开发研制。不论是液压举升装置、排料卸料装置、计量测量装置、机械作业装置,还是制冷保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作业监视装置;不论是各类缸、泵、阀、仪表等总成,还是各种箱体、罐体等车身结构,均在专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形势下用户对专用车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受公路条件和专用车底盘生产的限制,我国专用汽车一直以中型车为主,重型专用车生产量的比例明显偏低。今后重型化、专业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自卸车、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车、高空消防车、压缩式垃圾车、洒水车、市政用车、油田专用车等重型专用车将逐渐成为需求热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市场对专用车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具有特殊功能的专用车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需求高新技术专用车的呼声将越来越高。

       4 国外重型车企业发展及与国内合作

       4.1 国外重型车的发展趋势

       各国商用车制造厂家目前正采用令人惊叹的高新技术来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降低污染,提高效率。

       4.1.1 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国际潮流是安装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翻车警告系统、电子控制制动系统(EBS)、红外线夜视系统以及其他的驾驶室安全性措施。在欧洲,多数重型车驾驶室都要经受严格的加载、撞击与扭振试验,完全合格后方可投入批量生产。其目的是在发生翻车事故后,驾驶室不会被压扁,保证驾驶员的生存空间,车门不会自行打开,人员不会抛出车外。

       4.1.2 舒适性

       在舒适性方面,现在的商用车乘坐舒适性已接近轿车的水平。主要表现为驾驶室空间比轿车还要宽敞许多,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长途行驶的牵引车,不仅有音响、冷暖空调和通讯设备,而且还有卫星导航、冷热饮柜、电视、衣柜等装备;驾驶室的支点装有弹性缓冲装置,驾驶员座椅下方有空气弹簧缓冲支承,保证了驾驶员乘坐舒适平稳。

       4.1.3 环保性

       在环保性方面,柴油发动机技术的提高,为实现柴油机降低废气排放提供了基本保证。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又可以帮助清洁排气,减少废气排放。如催化微粒过滤器,它可以清除排气中90%至95%的烟尘等。

       4.1.4 可靠性和耐久性

       在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国外先进企业中重型载货汽车的保修期大多在60万公里,实际上都能保证80万至100万公里无大修,只要在正常情况下使用就基本不会出现故障。

       4.2 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合作

       4.2.1 奔驰与北汽

       奔驰重卡有望继北方奔驰之后又一次冲击中国市场。作为奔驰与北汽合作的一部分,目前戴-克已经同北汽福田初步达成了一个前期合作计划,双方涉及的合作内容包括奔驰为福田重卡提供关键部件支持以及将来引进奔驰重卡等。根据合作程序,北汽福田已经向奔驰公司提供了一份5年的市场分析报告,内容涉及福田自身发展规划以及对中国重卡市场的前景预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前期协议有望今年内签署。

       4.2.2 韩国现代与江淮公司

       2003年3月,江淮公司与韩国现代公司继豪华客车、瑞风商务车项目成功合作之后又一合作典范--JAC重卡格尔发隆重上市。现代重型汽车的产品系列完善,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按载货质量可分为8t级(如HD120系列)、10t级(如HD160、HD150系列)、17t级(如HD250、HD260系列)和24t级(如HD310、HD320、HD370、HD380系列)共4个系列10个 型号的产品,其中HD270为混凝土搅拌车底盘,HD370、HD380为自卸车。

       4.2.3 沃尔沃与中国重汽

       沃尔沃与中国重汽集团的合资项目谈判结束。沃尔沃如愿拿到关税优惠政策,而中国重汽,在欧洲技术成就当年斯太尔汽车的辉煌之后,也在期待着同样来自欧洲的沃尔沃带给他们的提升。合资公司不会沿用、改造中国重汽既有的斯太尔汽车生产线,而是引进沃尔沃的设备,新上生产线,生产沃尔沃系列车型。按照最初的框架协议,合资公司将主要生产售价80万元左右的12升发动机牵引车、载重车、CKD组装车,年产量2万辆。按照原计划,该项目将成为沃尔沃卡车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重型卡车生产基地和亚洲的生产中心。

       4.2.4 雷诺与东风

       雷诺产品在60年代就来到了中国。到90年代,雷诺卡车要进入中国时,中国认为轿车与国外差距大,比较重视,在卡车方面则还没有那种进行国际合作的迫切愿望。那时,欧洲与中国的产品在技术、价格方面差距太大,如果照搬肯定不适合中国市场。东风在国际合作方面有一个战略调整,考虑与雷诺-日产的合作,在商用车方面也进行了探讨。雷诺也意识到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依托于合资项目的成功。从目前看,东风完全可以不需要雷诺,没有雷诺东风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但长远看,与雷诺合作,在技术上有一个后续的保证。如果东风今后走向国际化,需要满足国际的标准,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同哦合作,东风可以从技术上得到提升,而雷诺则可以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

       好了,今天关于专用汽车发展规划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专用汽车发展规划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专用汽车发展规划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