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_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了吗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ؽ?ͣ??ͣ??

2.国内与出海不灵,爱驰积弱成疾?

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_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了吗

??????????ؽ?ͣ??ͣ??

       新能源车渗透率到了1/3的关键点,行业格局初见雏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式进入到淘汰赛阶段。

       文 /《汽车人》张恒

       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央补全面退出才三个月,新势力品牌销量放缓,甚至停滞,二三梯队加速淘汰出局。

潮水退去

       刚进入4月,天际汽车被曝停工停产。公开资料显示,天际汽车自成立以来融资项目9起,累计融资约100亿元。今年3月底有爆料称,一笔7.5亿元新融资无法按时到位。4月初就爆出了工厂和销售部门陷入停摆的消息。

       近日,大乘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自游家NV停止了官网和APP服务。自游家NV是一款定位30万元左右的5座电动SUV,于2022年10月初上市,仅半年时间便停止了运营。

       如果说这两家造车新势力规模有限,那么2015年成立的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在港股的上市申请最终没能成功落地,随即也被曝陷入到运营危机。3月29日,威马汽车旗下子公司——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被冻结股权40.4亿元。招股书上显示,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威马累计亏损174亿元,销量近8万辆。

       出于各种原因,我国车市今年1、2月销量不佳。到了3月份,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苗头。乘联会公布3月份我国新能源车市场零售54.9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27%,实现了同比、环比双增长,但做到这一点的新势力品牌却寥寥无几。

       从各家公布的数据看,新势力的情况难言乐观,仅三家销量过万。数据拿得出手的只有理想汽车,3月份交付了20823辆,同比增长88.7%。此外,蔚来和哪吒销量破万,但蔚来环比下滑,哪吒则同比下滑。小鹏和零跑同比下滑的更为严重。

       资本市场给予了很高期待、以“华为智选”作为标签加持的AITO问界品牌,2022年累计销量超7.5万辆。但进入2023年后,却出现了转折,今年一季度累计销量只有1.16万辆,已经够不到第一梯队的销量了。

新生力量

       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埃安3月销量突破4万辆大关,这个数字比“蔚小理”三家总和还多,同比增长97%。今年一季度埃安累计销量80308辆,同比增长79%,表现远超整体市场,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长安旗下独立运营的深蓝品牌,3月份销量8568辆,环比增长108.8%。目前深蓝汽车只有一款车型SL03在售,刚上市没多久,还没有同比数据。深蓝第二款新车中型纯电动SUV S7已经在3月5日亮相,预计今年二季度上市。

       吉利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3月交付了6663辆,同比增长271%,环比增长22%。目前极氪旗下也只有极氪001和极氪009两款车型,第三款车型极氪X将于4月份上市。

       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车市场,长安旗下的另一个品牌阿维塔11车型冲至上险量第一,第二是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LS7,蔚来的ES6销量没过千辆,排在了第三。

       传统车企旗下的新品牌如埃安、深蓝、阿维塔、极氪、极狐、智己、腾势、合创等品牌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后,可谓成了造车新势力的新生力量。原先的新势力品牌如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哪吒等,变成了“传统造车新势力“。

       比较而言,以埃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新生力量,正显示出强劲的内生动力,可谓来势汹汹。

黄金期已过

       2015年到2021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以及补贴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里,初创车企通过讲故事、画大饼能够融到大笔资金。在销售端,当时市场竞争不是很充分,消费者可选车型不多,第一批新势力品牌凭借先发优势获得了大量的补贴金额。

       2022年开始风向突变,全球进入加息周期,风险资产急剧收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融资也开始显著缩水,风险投资市场新老项目都很难融到钱,一些新势力品牌也是在这时期出现融资困难及运营风险。

       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虽然入场略晚,但似乎后劲更足。

       由于传统车企现金流更健康、融资渠道更丰富,所以旗下的新能源品有以下几个优势:,传统汽车业务赚来的钱反哺新能源汽车业务;,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合作伙伴成为投资者及核心供应商;,可以获得国家和地方产业投资资金(人民币融资)。

       金融资本的钱少了,但产业资本有钱,也更了解汽车产业。代表如埃安、阿维塔等,凭借着和产业链合伙伙伴良好的共存关系,不但借助了产业资本,还以此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产业链合作。

       埃安A轮融资引进了很多战略支持的产业协同投资者,包括充换电能源生态领域的南网能创、国网英大产业基金;电池资源领域的赣锋锂业、寒锐钴业、瀚晖资本、科达制造;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的中芯聚源、粤芯半导体;智能驾驶车路协同领域的中交资本等。

       而阿维塔第二大股东是宁德时代。A轮融资还引入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半导体领域的韦尔股份旗下韦豪创芯等。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基金也成为了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的重要股东。

       新能源车渗透率到了1/3的关键点,行业格局初见雏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式进入到淘汰赛阶段。而头部的新势力仍在为实现规模效应努力。

       比起市场份额的争夺,《汽车人》认为,如何做到健康的财务状况,将整车的毛利率提升至盈利的水平,令企业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才更为重要。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国内与出海不灵,爱驰积弱成疾?

       作者|王云朋

       出品|汽车大观

       将时间拉回至8年前,也就是被业界称之为造车新势力“元年”的2015年。

       彼时,在政策驱动,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追捧下,蔚来、小鹏、车和家、威马、拜腾、奇点……一时间,大量造车新势力品牌陆续涌现。

       虽然不少品牌根本没有底层技术储备,欠缺供应链整合能力,却已在图纸上草拟出了理想。

       4年之后,即2019年,随着新能源车补政策落地,补贴标准平均退坡50%,新能源车市开始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这一年也被称为造车新势力的“生死年”。

       由于第一波流量红利吃完,但却无法依靠产品和服务站稳脚跟,这一年有相当比例的造车新势力倒了下去。

       如今又是4年过去,造车新势力们或许将再次迎来“生死考验”。尤其是在2022年新能源车市马太效应的持续,以及2023年初特斯拉掀起的一波价格战的情况下,不少造车新势力的处境正变得愈发艰难。

       如威马汽车,2023年伊始就被频繁曝出员工停薪留职、门店大片倒闭、APP暂停服务、温州工厂停工……各种负面消息让广大车主以及员工心寒,也让市场担忧威马的未来。而在威马之后,近期天际汽车也传出了“部分岗位实行停产、停工政策”消息。

       然而,随着生存环境的愈发严酷,威马和天际,或许只是这一轮新势力淘汰赛的开始。

爬不出的亏损“死循环”

       “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这是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2017年时发出的感慨。

       事实确是如此,造车是一个长期重资产领域,造车新势力能否实现造车,巨额资金就是主要保障,一旦银根趋紧或“缺钱”成为常态,造车新势力要面临的后果难以想象。

       以2019年为例。彼时,整个造车新势力阵营陷入危机,终端市场迟迟无法打开,投资机构开始观望,资金面收紧卡到了造车新势力们的三寸。即便是当下处于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的蔚来,在那一年也因缺钱频上头条。

       如今大部分新势力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第八、第九个年头,如果对照特斯拉用10年才盈利,那么大部分新势力目前也大约要处在实现盈利的边缘了。但现实却是,新势力品牌仍处于普遍亏损的状态。

       仅以在新势力中营收、利润相对高的蔚来、理想、小鹏为例。2022年,蔚来净亏损超144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259.4%;理想汽车净亏损20.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532.2%;小鹏2022年前三季度净亏损67.7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89.54%。

       “国内新能源车市持续向好,造车新势力却持续亏损,是由于造车新势力属于白手起家,相较于已在车市深耕多年的传统车企来说,它们前期在研发、制造等方面需要投入巨额的成本,尤其是蔚来这种布局换电站等重资本投入,更加压缩了车企的毛利率,进一步扩大亏损。”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同时,更为尴尬的是,目前的新势力车企似乎还陷入了一个难破解的“死循环”中了。具体而言,就是为了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所有的头部新势力车企都在强调所谓的“全栈自研”,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然而,现在的汽车市场又在打价格战,这就使得新势力车企不能因为研发和成本高企而抬高价格,进而转嫁给数量有限的消费者,只能自身把成本“消化”掉。

       “持续扩大的亏损意味着企业在持久的车市价格战中将没有可打。”在业界分析人士看来,2023年伊始特斯拉和比亚迪之所以能够率先降价,主要得益于两家企业都已盈利,且相对较高的毛利率能够支撑其降价。

       “而国内造车新势力,在降低成本方面的技术突破上稍显落后,当特斯拉猛然降价发起价格战,它们就容易陷入‘要销量还是要盈利’的两难选择题,一些价格区间和特斯拉有重合的车企也更容易陷入困局。”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卖一辆亏一辆,卖的多亏得多,这依旧是造车新势力的普遍困局。同时,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特斯拉降价施压、整车企业一二级市场融资困难的背景下,造车新势力也将普遍面临“活下去”的难题。

凛冬已至,或是梦幻一场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或将达到850万辆,实现30%左右的增长。”这是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给出的预测。

       换句话说,在业界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的过程中。

       不过,与消费市场表现相反的或许是,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中,新能源车企正在面临一次“重估”。

       为何会如此的反差?在笔者看来,首先就是新能源概念已不再新鲜。20年前,特斯拉横空出世,在业内被视为异端,但在资本市场上却被视为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概念,其讲述的故事完全满足资本对未来的疯狂“想象”。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已从一个神秘和新鲜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未来成长空间相对明确的常规投资领域。投资稀缺性的消失,势必会让资本对新能源板块的估值有一个重新判定。

       其次,随着造车逐渐驶入“深水区”,大批讲故事、盈利遥遥无期的新势力车企逐渐浮出水面。再加上传统车企的纷纷入局,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资本市场对其持有谨慎态度也无可厚非。

       再次,“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盘仍在增长,但受竞争加剧和宏观市场的影响,未来的增速也将逐步放缓”。崔东树表示。当市场告别了高速增长期,资本市场还会像早期那般,狂热追捧造车新势力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要接受资本市场的“重估”外,造车新势力还需要面对传统车企的夹击。因为当传统燃油车企认真起来,有工厂、有技术、有团队的大牌正规车企,一定要比造车新势力更具优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86.9万辆,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32.9%的份额,同比增长152.5%,超额完成150万辆的年销目标。

       此外,埃安、极氪、问界等,2022年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向上势头。如埃安,2022年共交付新车27.1万辆,全年目标达成率为108.4%。而在销量背后,广汽集团还开始了对锂电产业链、原材料采集和生产等环节的布局。

       与此同时,背靠吉利的极氪,也凭借001一款车型在2022年交出了71941辆的成绩,超额完成7万辆的年销目标;华为赋能的问界,2022年全年交付量也达到了7.6万辆,目标达成率高达95.2%。

       可以说,当传统车企也懂得了新势力的“套路”,“传统”和“新”之间的界限就开始越发模糊了。而这些成长起来的传统新势力,对原始新势力那弱不禁风的护城河的冲击,无疑也将让造车新势力的2023年变得更加梦幻。

“寒气”又将传给谁?

       “新势力最终只能活下2-3家。”这是业内一直流传的说法。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已有多家新势力车企退场,甚至如游侠、赛麟、乐视汽车、奇点、自游家、拜腾等,都没有熬到量产阶段,就直接出局了。

       进入2023年,补贴的取消、激烈的价格战……无不在表明,对造车新势力来说,今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这种情况下,除了威马和天际,还有一些新能源品牌的业绩表现也在“敲响警钟”。

       如云度汽车,其在2018年销量曾达到9300辆,是当时威马汽车的2倍还多。但随后每况日下,2022年2月又被曝出因为资金链断裂处于停产状态,2022年全年销量仅有604辆。

       2022年8月,云度汽车被均瑶集团旗下的吉祥航空接手,并于今年2月再度推出了新车型云兔。虽然资金问题暂时无忧,但是对于跨界造车这件事情,已经有太多的先例证明不靠谱了。

       与云度同病相怜的还有爱驰汽车。数据显示,2021年爱驰汽车销量为2635辆,2022年累计销量仅为765辆,可谓十分惨淡。同时,由于其董事长陈炫霖实控的投资机构在2022年11月暴雷,爱驰汽车或许将再一次陷入经营困境。

       相比上述品牌,位居造车新势力头部的零跑、小鹏日子也不好过。据零跑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其累计交付量为10509辆,较去年同期减少51.3%。哪怕只看3月的交付量,零跑6172辆的成绩在排名上也不突出,比定位高端的极氪都低。

       而小鹏方面,虽然在2022年进行了组织框架和高层人事调整,但今年1-3月,累计销量还是同比下滑了47.3%,为18230辆。

       尽管上述造车新势力遇到的具体困难不完全相同,但深究之下都是产品无法持续吸引消费者。

       新能源市场是一个增长迅速的市场,也是一个过剩市场,装不下那么多新势力品牌。新旧车型更替飞快,消费者需求随时在变,今天的创新技术也很可能在明天就已落后,如果没有强大的产品力和合适的市场策略,生存迟早会成为难题。

       另一方面,随着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对低端和高端市场的不断抢占,还深陷在“卖一台亏一台”旋涡中的新势力品牌,往后或将会更难增长。

       可以说,在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愈发明显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注定会有更多造车新势力被淘汰。目前,威马和天际已经被甩出跑道,下一个会是谁?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大观,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今年第一季度的车市价格战,让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加速了行业淘汰赛。

       4月,天际汽车发出停工停产声明,宝能汽车被曝出多处资产遭处置,自游家汽车也宣布停止服务……而在他们之后,曾有“最靠谱的造车新势力”称号的爱驰,也被爆出工资延迟发放。

       4月10日,爱驰汽车人力资源部发布的一则《关于三月工资延迟发放的通知》流出。通知显示,因客观原因,爱驰不得不做出工资延迟发放的决定,对员工3月社保、公积金正常缴纳。对此,爱驰汽车方面回应称,工资延迟发放,公司运营一切正常。

       不过,具体是什么样的“客观原因”,爱驰并未作声明,通知也并未明确工资延迟发放的时长。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不是爱驰第一次延迟发放工资。

越造车越边缘

       追溯爱驰延迟发放工资的“历史”,最早发生在2020年第一季度。当时有消息称,爱驰在未通知的情况下,被扣除员工工资10%,并取消2019年所有员工年终奖。

       根据当时内部员工反映的情况,2020年2月确实被扣除了1000元左右的工资,年终奖未发放。有员工还表示:“2月10日发工资的时候才知道被减薪,爱驰很多员工连口头通知都没有收到。”

       同年10月,爱驰推出了“高管带货”及“全员营销”方案。根据曝光的内容细节,L2级别及以上人员,在完成年度高管带货指标之前每月工资缓发50%。如在年底前任意时间完成当年指标的,将补发所有已缓发部分,并恢复正常的每月工资发放标准。L4和L3级别员工的年度营销指标完成情况,将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到了2021年11月,爱驰员工收到人力资源部发来的邮件通知,“受上饶突发疫情,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公司不得不做出10月工资延迟至本月底前发放的决定。本月社保已正常申报缴纳,请同事们放心。”

       如此看来,3月工资的延迟发放,几乎与2021年11月的延迟如出一辙。

       此外,还有消息称,爱驰汽车今年3月也延迟发放了工资,从3月10日的固定发薪日延迟至了17日。且爱驰去年就已经停止了招聘事宜,内部也暂停了对供应商的货款支付。

       几次三番延迟发放工资、对供应商欠款的直接原因,自然是内部资金链一直存在不小的问题。数据显示,爱驰汽车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3319万元,净亏损9.7亿元。截至2019年3月底,爱驰负债总额就已经达到24.0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7.5%。

国内积弱、出海不灵

       对于这样的局面,造车之初的爱驰肯定未曾料想过。公开资料显示,爱驰汽车成立于2017年2月,由付强创立。而付强曾先后在一汽大众、北京奔驰、沃尔沃担任高管职位。

       新公司创立之后,上汽集团前CFO谷峰作为联合创始人兼CEO加盟爱驰汽车。同时,奥迪的Quatrro四驱之父Roland Gumpert也加入爱驰,任首席产品官。

       凭借几个造车人传统车企的深厚背景,爱驰汽车最初的发展非常迅速。公司成立后,爱驰上饶工厂很快开始动工建设,2018年2月项目封顶,两期产能规模可达30万辆。2019年7月,爱驰以17.47亿元收购江铃控股50%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还创下当时国内造车新势力获取生产资质的最高成本纪录。

       产品方面,2019年4月,爱驰首款车型U5开启预售,同年12月正式上市。并且,与别的造车新势力不同,爱驰汽车成立之初就把发展重心放在海外市场。

       2020年,爱驰正式向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出口爱驰U5,是国内最早出海欧洲市场的新势力品牌,同年其完成超1000辆的出口销量。之后,爱驰迅速扩张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出口超20个国家。

       不过,随着蔚来、比亚迪等品牌进军欧洲市场,爱驰在海外市场的产品竞争力也被削弱。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爱驰共计实现海外销售6464台。

       而在国内市场,爱驰U5的市场反响也十分微弱。数据显示,爱驰汽车2020年全年销量为2600辆,2021年为3011辆,2022年1-8月累计销量为2824辆。

       爱驰也并非想要只靠一款车型打天下,在2021年4月,爱驰发布了旗下第二款量产车型爱驰U6。但原定于同年10月交付的U6,直到2022年10月才正式上市。更难的是,新车型的加入也未能挽回爱驰的销量颓势。相关数据显示,爱驰汽车2023年前两个月的销量甚至未破百。

       销量崩盘的原因,显然包含车型、品牌力不足的问题。从天眼查的信息看,爱驰成立6年共完成9轮融资,官方基本未公布具体融资金额。但按照一般的造车逻辑,销量不足意味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这样循环往复,必然不断加剧内部的资金问题。

伤不起的爱驰

       从融资来看,爱驰最新的一笔交易金额发生在2022年11月,投资方是华夏博雅,交易的名头是“拟收购”。

       这里不得不提到爱驰在去年的管理层大换血。

       2022年1月,爱驰汽车曾获得来自陈炫霖及其旗下东柏集团的一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在此之后,爱驰汽车的管理层发生了很大变化——爱驰创始人付强不再担任法人代表、董事长,担任总裁;陈炫霖则接任爱驰汽车法人代表、董事长职位。

       陈炫霖上任后,爱驰开始尝试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2022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教培企业华夏博雅公告称,已与爱驰汽车的运营公司达成不具约束力的合作意向,计划收购爱驰汽车所有发行在外的股权。根据意向书的拟议条款,此次收购对爱驰所有股权的估值总额为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

       如果收购顺利,爱驰汽车将有机会通过反向借壳的方式在美股上市。?但是,陈炫霖的野心并未实现。

       2022年11月,上海北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北广投私募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陈炫霖个人原因,引发融资方经营管理出现不确定性,部分产品本金、利息未按期兑付”。之后,陈炫霖很快卸任了爱驰汽车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借壳上市也就此失去了下文。

       为此,爱驰汽车还发布声明称,该纠纷主要由陈炫霖个人债务引起,并不影响爱驰正常经营。目前爱驰汽车董事长为张洋,CEO为邱孝川,付强为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

       以这样的结果看,借壳上市的急转直下让爱驰更加艰难了,爱驰的经营困境也只能持续甚至更差一步,或许也因此才有了3月的工资延发……

       爱驰的困境,只是车市淘汰赛背后的又一个小小缩影。以今年车市的内卷程度,销量规模小、资金链紧张的弱势品牌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逼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头条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好了,今天关于“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天际汽车被曝将停工停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